天辰注册
最新动态
你的位置:天辰注册 > 最新动态 > 杨振宁说:我曾与爱因斯坦交谈一个半小时,收获的却是遗憾_基础理论_物理学_科学

杨振宁说:我曾与爱因斯坦交谈一个半小时,收获的却是遗憾_基础理论_物理学_科学

发布日期:2025-06-26 08:40    点击次数:112

提到爱因斯坦,相信几乎所有人都能立即想起他的名字。作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的影响力几乎无人可比。他创立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不仅彻底改变了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也将人类的科学认知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两大理论至今仍然是科学研究的核心。相较于传统的物理学理论,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犹如神话中的存在,几乎将物理学的边界无限扩展。在这两大理论的面前,其他任何物理学理论都显得微不足道,黯然失色。

爱因斯坦不仅是普通人崇拜的偶像,还是各领域专家和学者们公认的科学界泰斗。他在世时,无数次为科学发展做出突破性贡献。当他于1955年去世时,整个科学界都为之扼腕叹息,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损失,科学进步或许将因此陷入长时间的停滞。然而,就在人们仍沉浸在悲痛之中时,历史的车轮并未停滞,反而被一股新的力量推动了。令人意外的是,这股力量来自于一位仅35岁的年轻学者,他便是杨振宁。

展开剩余78%

1957年,年仅35岁的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并因此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突破性的理论震动了当时的物理学界,因其成功地解释了宇宙为何存在这一根本性问题。这个理论的提出不仅填补了物理学中的空白,也为后来的科学家们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同时,基于该理论,实验表明时间本身并不具备对称性——也就是说,时间无法倒流。这一结论,引发了科学界的广泛讨论。

由于“宇称不守恒”理论的成功验证,杨振宁在物理学界的声望不断攀升,许多学者开始将他的理论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进行对比,探讨这两位伟大的科学家之间理论的异同。虽然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但不可否认的是,爱因斯坦去世后,杨振宁确实成为了物理学界公认的伟大科学家,能够推动科学发展的历史车轮继续前进。

值得一提的是,杨振宁和爱因斯坦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过几次接触。1952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爱因斯坦对这一领域有浓厚兴趣,因此要求助手将杨振宁二人请到他面前进行讨论。在这次长达一个半小时的交流中,爱因斯坦详细讲解了相变理论,还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麦克思维曲线图。然而,由于爱因斯坦的德语口音和杨振宁的英语水平之间存在障碍,杨振宁并未完全理解爱因斯坦的解释,再加上当时的紧张情绪,使得他未能勇敢地追问。最终,这次会面成了杨振宁心中的一段遗憾。

回忆起与爱因斯坦的第二次接触,杨振宁表示那时是1950年,他28岁,正是作为芝加哥大学的一名博士后,参加了尼尔斯·波尔在普林斯顿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当时杨振宁只是一个年轻的物理学学生,完全没有勇气去和心目中的偶像交流。直到两年后,在自己有所建树时,他才有机会与爱因斯坦进行简短的对话,然而,遗憾的是,这次接触也并未达到他理想中的深度。

更早的1949年,杨振宁和其他几位博士后应邀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听爱因斯坦的演讲。当时爱因斯坦已经70岁,依然活跃在学术领域。然而,由于杨振宁当时的研究方向与爱因斯坦的讲座内容不符,且他和其他人一样,对爱因斯坦充满崇敬,不敢打扰这位学术巨擘,因此错失了与爱因斯坦近距离交流的机会。

杨振宁和爱因斯坦的第四次接触发生在1954年秋天,当时爱因斯坦已经年事已高,即将离世。一天,杨振宁的儿子看到爱因斯坦步行去研究院,便兴奋地要求杨振宁为自己和爱因斯坦合影。由于爱因斯坦忙于上班,杨振宁并未打扰他,遗憾的是,半年后爱因斯坦便去世了。如果他能够再多活几年,或许他能亲眼见证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刻,甚至可能和杨振宁一起出席学术研讨会。

如今,杨振宁已经回到了祖国,并加入了中国国籍,投身于我国的物理学研究事业。自1971年美国政府取消了对中国学者的出入限制后,杨振宁便开始了他的回国之路。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后,杨振宁通过自己在科学领域的影响,推动了中美关系的进一步缓和。最终,他在2003年底正式回国,并在2017年放弃美国国籍,加入中国国籍,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回到祖国后,杨振宁一直致力于推动我国的科学研究,他为国内的几所重点大学捐赠了大量资金,并为清华大学的研究院捐赠了一百万年薪,同时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不少帮助。他还通过各种渠道筹集研究经费,建立了数十个物理实验室,为国内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诞辰90周年之际,清华大学送给他一块黑色大理石,上面刻有他取得的13项重大科研成就,作为对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崇高敬意。

发布于:天津市

Powered by 天辰注册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